猪口蹄疫的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
点击: 网友评论: 时间:2015-03-12 作者:陈托

陈托(内蒙古海拉尔农牧场管理局哈大图牧场农林部)

  猪口蹄疫是一种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,对猪群的感染率可达70%以上,虽然其对成年猪的致死率不高,但会对其正常生长造成严重影响,因此,应对该病予以重视。由于其发病急、传播途径多、传播速度快、感染持续时间长、病毒变异性强,从而导致前期的防治工作很难开展。病猪呼出的气体可以向外排出大量病毒,而其口部、蹄部水疱皮排毒量最多,因此,一旦发病即可在短时间内造成较大规模的流行,且通常情况下只能通过隔离疑似感染猪和扑杀病猪、限制其运输及肉品上市等手段来控制,这给养殖业带来了较为严重的损失。我国及世界动物卫生组织(OIE),都将猪口蹄疫列为一类传染病,因此需要对其严加防范。

1发病机理

  猪口蹄疫的病原体是口蹄疫病毒,该病毒为RNA 病毒,包括AOC7个血清型,80多个亚型,各型之间无交叉保护,且各型病毒株在抗原决定簇上存在多个差异,再加上RNA病毒本身具有极高的变异性,这就造成了对其进行被动免疫获得的效果较为有限。对家畜危害较大的是0型口蹄疫病毒,A型次之[1]。此外,口蹄疫病毒具有较高的抵抗力,4 qC冷冻存放时,病毒可在动物脏器中存活7个月左右。该病毒侵入猪体内后,其毒力会增强,在骨髓及淋巴结内的病毒较易成活。口蹄疫病毒可通过空气传播,可长途感染畜群,一旦发病,极难控制。但高温和紫外线对病毒有杀灭作用,1%2%的烧碱或1%2%的甲醛溶液在短时间内能灭活该病毒。

2流行特点

 口蹄疫是一种急性、热性、高度接触性传染病。在口蹄疫病毒的易感动物中,牛最易感,猪次之,再次为羊;牛是口蹄疫病毒流行的“报警器”,绵羊是口蹄疫病毒的“储存器”,猪则是该病毒毒力的“放大器”,尤其是发病初期的猪传染性最高,因为猪的排毒量最大。猪口蹄疫病毒主要经消化道、呼吸道、黏膜、眼结膜、乳头、损伤的皮肤以及交配等途径传染传播[2]。对于相对湿度大于60%的温带地区,当风速适宜时,口蹄疫病毒可通过空气传播100 km,甚至更远。口蹄疫主要发生于冬春季节,夏秋季节较少见,其他动物口蹄疫以散发为主,猪口蹄疫则以暴发性发生和跳跃式传播为主。据统计,1g病猪蹄部的水疱皮可使10万头猪感染发病。猪口蹄疫的流行具有一定的周期性,这主要与动物的免疫状态有关,一般每隔35年流行一次,以幼龄及未经疫苗免疫接种的动物较为易发。当猪感染口蹄疫病毒后,多在24 h后出现临床症状,在1周后发生高病毒血症,排毒持续期为45 d,因此,病猪是最危险的传染源。病猪康复后,口蹄疫病毒仍能在体内存在一定的时间。

3症状

 猪口蹄疫在猪场的流行过程一般都是从育肥猪开始,之后逐渐蔓延至种猪群及仔猪群,即肉猪群先行发病,然后是种猪群,之后是哺乳仔猪。猪口蹄疫潜伏期平均为14 d,最长为7d。发病初期,感染个体常表现为跛行,精神萎靡,食欲不振,哺乳母猪会由于乳头疼痛而拒绝哺乳。所有感染个体体温均升高,可升至4041 0C。发病12 d后,病猪的唇内、舌黏膜等部位出现米粒大小或黄豆大小的水疱。猪口蹄疫的特征症状是口鼻部、蹄部和乳房皮肤出现水疱样疹,但需经过检验核实,以便与猪水疱病和水疱性口炎等进行区分[3]。水疱内的液体初期呈淡黄色而透明,后呈粉红色,自行破裂后形成鲜红色烂斑,若不及时治疗,易发生细菌感染而导致局部病灶化脓、坏死,形成溃疡。部分病猪蹄匣脱落,常卧地不起,易发生褥疮及脓毒败血症而死亡。,水疱经一昼夜后破裂,形成溃疡,此时体温会逐渐降至正常。病猪涎液增多并呈白色泡沫状挂于嘴边。蹄踵上方出现发红、微热等症状,敏感性升高,不久形成水疱,水疱破裂后表面出血并发生糜烂,哺乳期母猪乳头皮肤出现烂斑,如无感染一般呈良性,经1周左右即可自愈。在口腔发生水疱的同时或稍后,蹄冠、蹄踵发红、溃烂,严重者蹄壳脱落,如继发细菌感染则导致蹄甲脱落。发生严重的继发感染后,不同猪场的母猪也可以出现程度不一的死亡现象。仔猪可能会由于并发性肠炎导致腹泻、脱水等,部分病猪发生卡他性、纤维素性口炎及卡他性、出血性胃肠炎。仔猪常因急性心肌炎、急性胃肠炎而死亡,病程很短,致死率在70%80%

 发病死亡猪病剖检后可见咽喉、气管、支气管和胃黏膜有烂斑或溃疡,肠黏膜有出血性炎症,心肌松软、似开水烫过,心包膜有出血点,心肌切面有灰白色或淡黄色斑点或条纹,似老虎条纹,故称“虎斑心”。由于口蹄疫的临诊特征与水疱性口炎、猪水疱病、猪水疱疹极为相似,因此必须采集水疱液或水疱皮进行病毒分离,以确定感染的病毒。取发病猪的水疱液、水疱皮或口腔黏膜,放人50%的甘油磷酸盐缓冲液中(浓度为0.04 mol/LpH值为7.27.6),密封包装后送检。死亡动物采取淋巴结、肾上腺、肾脏、心脏等组织送检。

4防控现状

 近年来,猪口蹄疫在我国很多省份发生,流行范围较为广泛,已引起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,猪口蹄疫疫苗随之在猪口蹄疫防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,疫情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。但由于养殖户对猪口蹄疫相关知识(口蹄疫病毒特征、流行特点、临床症状、病理变化等)不了解,导致难以及时、准确地对猪口蹄疫进行诊断,从而不能有效地预防、控制其在猪群中的发生和流行。

防控策略

5.1  杜绝传染源、坚持自繁自养  坚持自繁自养为主,减少疫病传人。引进种猪时,必须从无口蹄疫发生地区的、经过详细了解的健康种猪场引进。引种后应进行隔离检疫,经免疫接种、药物驱虫及检测猪瘟、口蹄疫抗体水平后,方可转人生产区栏舍混群饲养。

5.2消毒  消毒是日常预防工作的重点,选择口蹄疫病毒敏感的消毒剂对猪场环境进行消毒,其中有机酸类、复合醛类是有效的消毒药。在多发季节,每天应使用消毒剂进行1次消毒,其他时间段1周消毒12 次。生活区、过道、猪场大门、猪圈门口及猪蹄部,每1~ 2d使用“醛威”1:600稀释后,喷雾消毒;通向生产区的路面及周边环境,使用“醛威”1:300稀释后喷洒,按每平方米地面喷洒100 mL稀释液为宜,每23 d进行1[4]。最好在猪圈门口设置消毒池,便于消毒。

5.3  加强隔离防护  周围猪场有口蹄疫发生时,应对本场内的猪只逐头排查有无跛行现象及水疱出现,一旦发现,立即隔离,尽可能地将口蹄疫的流行控制在最小范围。

5.4加强运输检疫  对于由外场调入的猪只应进行重点检疫,新购进猪只应隔离饲养1周后方可合群饲养。防疫站工作人员应在各个环节严加控制,对口蹄疫病猪及时发现、及时处理。在对生猪进行检疫过程中,发现疑似感染个体时,应迅速扣押整批生猪,同时通报所在交易场所管理人员封闭场地,保证场地内的所有牲畜不会外流。

5.5加强屠宰场及市售肉品检疫加强屠宰场及市售肉品检疫,被口蹄疫病毒污染的猪肉一经发现,立即进行无害化处理。高温焚烧法是无害化处理最彻底的方法,可作为首选。选择较为偏僻的开阔地带,按要求挖出深沟,将尸体陈列其中,加助燃剂焚烧,处理过程中应及时添加燃料并翻动,确保燃烧充分,最后将余烬拌以生石灰掩埋。填埋法是另一种常用的无害化处理方法,填埋地点应在养殖场内或偏僻处,避开水源、河道、交通要道等。填埋深度不得少于1.5 m,坑底应铺有10 cm左右生石灰,将尸体置于坑中,上覆20 cm左右生石灰,填埋、压实,做好标记,防止有人误触或被动物刨出。污染的饲料、垫料等,也应在喷洒消毒剂后与尸体一同深埋。

5.6  加强免疫预防。相关部门应加大接种猪口蹄疫疫苗的宣传力度,并指导养殖户选择正确的疫苗进行免疫接种,且要严格按照免疫程序执行。根据猪口蹄疫的发病特点、临床症状、病理特征等制订科学、合理的免疫程序并严格执行。合成肽口蹄疫抗原是模拟口蹄疫病毒VP1结构蛋白中的有效抗原决定部位和T 细胞免疫激发部位,利用多肽合成仪人工合成的一种良好的免疫抗原,在目前的临床观察中效果良好。其不含病毒核酸,绝对安全,生产及运输也较为方便,比常规的灭活苗、浓缩苗更为有效。L般来说,种母猪每年应免疫23次,配种前必须免疫1次;对于初产母猪来说,配种期间应免疫2次,且2次免疫间隔1个月左右;对于仔猪来说,在其出生后的5565 d,要进行第1次免疫,在随后的2530 d进行第2次免疫[5]。使用口蹄疫灭活油苗免疫注射后,通常有30%左右的猪会发生疫苗注射后的应激反应,症状较轻的表现为体温升高,采食量减少,严重的除了体温升高外,还会出现精神委顿、食欲废绝、呕吐等症状,极个别猪在注射疫苗后立即出现全身苍白或发红、抽搐、呼吸急促,甚至死亡。反应轻微的不需要采取特别措施,一般24 h内可自然康复;对极个别出现过敏反应的猪,可用肾上腺素治疗j疫苗接种可分为常年计划免疫、疫区周围环状免疫和疫区单边带状免疫,常年免疫应保证每年至少接种2次疫苗,在周围地区暴发疫情时,应进行紧急接种。

6小结

    口蹄疫防治工作不仅是生猪养殖场的责任,更应得到全社会共同的重视。进一步开展猪口蹄疫疫苗的研制,提高饲养管理水平,定期对养猪场环境进行消毒,对猪口蹄疫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。

发表评论:发表内容不得超过250个字,需要审核,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
 
分享到: